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愛台灣、新移民、多元開放社會與台灣獨立

回到台灣的這一年,坐在台北捷運車廂裡,我發現與十年前的台北感覺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與新移民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捷運車廂裡許多越南裔的母親們,帶著他們的孩子,快樂地講著我聽不懂的越南話,在醫療院所裡,印尼人、菲律賓人努力的為台灣人照顧行動不方便的長者,甚至科技公司裡,越來越多印度與歐美雇員穿梭其中... ... 這些都是台灣人生活圈中越來越熟悉的畫面。

我對這些來台灣尋找更好的生活,與台灣人一起胼手胝足的人們感到敬佩,除了希望更瞭解他們,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出一點心力,以公平和善的態度來對待他們。

對加入台灣社會的新住民,我有一種同理心,因為我也曾經在美國做過外籍學生,在美國社會當過沒有投票權、沒有健康保險、連申請行動電話號碼也困難重重、要一份工作必須比別人更努力地去爭取雇主關愛的眼神,才能有機會去申請每年數量有限的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

在這過程中,不管有多少人批評美國政府,但不可否認的是偉大的美國與美國一般民眾,比較起世界上大部分其他國家,提供給非美國籍人士一個起碼公平的制度環境、相對友善與包容接納的態度,讓循規蹈矩的人在美國都有機會追求自己的美國夢。

回到祖國台灣,見到這麼多台灣的新住民,我希望我們的台灣 - 同樣是移民國家,也能夠成為一個包容多元種族以及多元文化的新移民國家。

在這些多元文化背景的台灣新住民身上,我更看到台灣有機會脫離中國文化的狹隘框架,走向主權與文化獨立的新希望!

1. 愛台灣,心胸更要開放

「愛台灣」這三個字在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已經成為朗朗上口的新流行詞彙。「愛台灣」是全球化人口自由移動中,人們會選擇在台灣安身立命的基礎。

我想提出的一個新想法是,「愛台灣」不應被一些「保守狹隘的本土化論調」框住,「本土化」也不代表就是講母語、本土教育、及認識台灣史地這些而已,即使把閩南話變成了台灣官方語言,也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的框架,因為那一樣是從中國來的語言。我個人認為的「愛台灣」,應該是要更多元開放、要包容多元語言、種族、宗教與文化,給來自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等等國家的新移民來台灣尋找台灣夢的新機會,給予他們與1949年以前的舊中國移民,以及近年來陸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移民台灣的新中國移民同等的生存發展機會。

「愛台灣」應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以台灣的民主與社會制度,協助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台灣公平的生存與發展,「愛台灣」不應該成為政治人物用來排他的用語。

2. 新移民政策是台灣主權與文化獨立的基石

台灣的新移民政策必須更有策略目標。我認為未來台灣的移民政策應該大幅開放,若是未來台灣中有30%以上的人口都由不同於中國文化背景的族裔來組成,台灣才能成為脫離中國文化枷鎖的獨立國家。台灣政府要給新移民良好的教育環境、民主社會制度、公平的機會、及一個不歧視的社會環境,讓加入台灣的新住民,在這裡發揮所長,貢獻一己之力,也讓他們的後代子孫,有自由的階級流動機會、有奮發向上的動力。

台灣面對新移民,不要獨尊台灣文化,更不要強迫新住民接受台灣文化,反而要鼓勵他們在這塊土地上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使台灣成為不只有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民族文化的新移民寶島」

3. 以「英語」做為台灣國語

若台灣的「多元民族移民政策」要達成讓台灣未來的人口中有30%以上是非華人族裔,台灣應該從現在開始逐步推動以「英語」(English language)做為台灣國語 - 一個既能夠與全球接軌,又能讓全部族裔都能接受的共同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除了包容與體恤新移民,讓各民族族裔的後代在公平的新基礎上努力,也能夠與獨裁統治下,錯誤的被獨尊的中國文化進行切割。

以英語做為台灣國語,加上台灣的社會與民主基礎,更能吸引到其他國家的人民移居台灣,來到這個多元文化的新移民寶島共同努力。在以英語做為台灣國語的同時,也應該讓各族裔保存他們的語言、文化及生活方式,就像在美國、加拿大這些先進開放的國家,我們一樣可有華語、墨西哥與、日語、或印度語電視節目可以收看。

在全球化的人口移動中,台灣有遠見的政治人物與社會運動者,不應該只是思考到台灣主權獨立這種層次,更應該思考如何可以在這全球化的新世界架構下,建構多元的新台灣文化!如何藉由多族裔新移民的加入,讓台灣建構出有別於中國文化的新台灣文化,應該是偉大的政治人物與社會學家應該努力思考的問題。這個浩大的社會工程,值得台灣人民與政府透過半個世紀的力量來達成。

各位想想看,30、50年後的將來,一個以多元民族文化為基石、以英語為國語、以民主制度為運作方式的台灣,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拿什麼說法來與台灣談統一?文化上,台灣文化將不專屬於中華文化。民族組成上,台灣人口裡包含許多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新移民。語言上,我們的法典規章都是英語,台灣可能1/3的人口不會說華話。制度上,我們是自由民主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價值觀上,我們徹底擺脫凡事以漢民族觀點來看待事物的中國式霸權心態。

當台灣是一個以新移民組成的多元種族民主國家的時候,台灣獨立的基礎將更為穩固。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UN FOR TAIWAN"英文錯了嗎?談陶維極說法犯的幾個錯誤

很訝異最近聽到一位久違的美加補習班托福聽力老師陶維極(Greg Talovich)投書聯合報,並在他的部落格批判"UN FOR TAIWAN"這句slogan的英文,Mr. Talovich這個狹隘不成熟的論點,竟然被國民黨民代拿來質疑UN FOR TAIWAN這個標語是句錯誤的英文,讓有識之士覺得非常荒謬,結果最後會證明錯誤的是陶維極、附和的國民黨議員,以及打擊台灣入聯不遺餘力、卻總是弄巧成拙的聯合報系。

我必須指出Mr. Talovich對"UN FOR TAIWAN"的批評犯了以下這些淺而易懂的錯誤:

1. 瞭解UN FOR TAIWAN的context,你絕不會看不懂 - 除非你Talovich是故意裝看不懂的

一般人都知道,在語文的使用上,常必須瞭解語文背後的context(語境、情境),才能正確的領悟該用語背後代表的內涵。見識比較多的歐美人士,在台灣的全力國際訴求下,多會瞭解台灣國民為爭取加入聯合國所做的努力,這樣的背景下,UN FOR TAIWAN是個簡潔、好記、並且又強而有力的廣告標語。

2.廣告標語(Slogan/Tagline)本來就不一定是完整的英文文法句子,Talovich您沒有學過嗎

英語國家的廣告行銷界運用精簡的slogan或Tagline的例子比比皆是。Advertising Slogan及Tagline是創意人絞盡腦汁要用最精簡、最好記、最有效的方式來強化一個複雜的產品與概念,讓被訴求的對象容易記住、並且能夠不斷強化腦中對該產品或訴求的印象。這是屬於更高層次的語文應用範疇。這當然不是Talovich在托福班聽力教學的專長,但Talovich卻跳出來批評這句標語的英語錯誤,並且引來一堆「逢台必反」人士的盲目追隨,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舉例來說:
"I'm lovin' it!" - 連麥當勞三個字都沒提到,但三歲小朋友都知道那就是麥當勞!
"Fun anyone?" - Playstation 2的廣告詞,陶老師要不要來分析一下?
"Intel inside" - 這句更有名,Intel全球砸大錢的廣告,請問動詞在哪裡?
"Imagination at work" - 這個GE的廣告呢?這又是什麼句子?

隨便想就好幾個例子推翻陶維極先生的說法。更不用提在很多網路廣告上的英文用語 - 譬如全部用很多公司全都用小寫字,用網路英文縮寫,來表示自己的企業脫胎換骨變年輕了,譬如最近IBM網站首頁最顯著的位置上,就出現"ru ready?"這樣的句子,不知道陶先生是不是也可以去華爾街日報撰文批評一下。

我雖不是英語專家,但陶維極先生錯誤的說法一般人都可以指得出來,不知道怎麼那麼多盲目的追隨者呢?